看小说《我大明长生者历经十六帝》中的靖难
最近事不多,就喜欢看一下小说,最近看的一个小说《我,大明长生者历经十六帝》,写的十分有意思,虽然是小说,但是我感觉可能小说里面的一些事情更接近历史的真相。
我也只看了一部分,说说靖难之役。
战争是什么,按照现代的标准看,战争不仅仅是战争,战争是政治的延续,只有从政治的角度来看,我们来能分析出本质的东西。大明王朝不只是老朱家是统治阶级,划分的话,应该是按照利益集团来划分,除却宗室外,应该有两大利益集团的冲突,一个是文官集团,一个是勋贵集团。
文官集团按照字面意思,就是朝廷的那些文官们,皇帝治理天下,不是自己就能搞定的,必须依造那些文官们,文官不是只是对皇帝忠心,文官也有自己的私心,也要代表他们身后的那些江南士绅的利益。
勋贵集团就是开国后的那些武将勋贵的集团。
明太祖朱分璋(我们称呼为老朱)的儿子中,就没一个娶文臣闺女的,一股脑儿尽是勋贵。
就连朱允炆的老爹朱标,娶的也是大明第一猛将,常遇春的女儿。
而老朱之所以这么做,就是吸取了宋朝,后宫被儒家士大夫控制的教训,所以根本不和文臣联姻。
其实老朱这么做,还有一个原因,那就是让勋贵、藩王相互制衡的同时,不至于急眼搞内耗。
事实证明,他的做法非常正确。
勋贵和藩王之间,的确保持着相互制衡,且和平相处的关系。
可一旦削藩,难免不会有双方联手的情况发生。
建文帝朱允文(我们暂且称呼为小小朱)上位后,天然的和那些文官们走的亲近,开国之初,文官集团没有勋贵势大听从方孝孺,齐泰,黄子澄的建议开始削潘。所以,这场冲突就成了文官集团和勋贵集团的冲突,我个人认为这三位真的是高看了自己的能力,小小朱也对他的老师的能力也高诂了,一开始就是对他的叔叔们,采取的手段比较激烈。
所以靖难之役中,小小朱为什么会失败,因为打仗需要靠武将勋贵,
他一脸愤懑,“娘的,现在我算是自绝于勋贵了,成了吃里扒外的货色,文武两不沾,里外不是人呐!
抓了周王叔、代王叔、齐王叔、湘王叔……唉!”
李景隆满脸颓废,“唉,活着没劲儿,又不敢死,不是胆小,而是没脸见父亲,见太祖皇帝,早知那厮这么狠,当初我说什么也不会站他那一队。”
李青暗道:“难怪李景隆在靖难时会放水,敢情症结在此啊!”
沉吟片刻,他问道:“如若燕王反了,皇上让你平叛,你当如何?”
“燕……”
“嘘,小声点儿。”李青捂住他的嘴,没好气道,“我就打个比方。”
“呼,你可吓死我了。”李景隆恨恨的瞪了他一眼,“不去,爱谁去谁去,反正我不去。”
“如果皇上非让你去呢?”
李景隆眉头皱起,倏地望向李青,狐疑道:“李兄是从皇宫里出来的吧?”
“不,家里。”
李景隆一时间有些猜不透李青意思,直言道:“李兄,我拿你当兄弟,你可莫对我捅刀子。”
“我是那样的人吗?”李青笑道,“这不是看你心情不好,找你吹吹牛逼嘛,出的你口,入得我耳,出了这个门,就当什么也没发生。”
李景隆直勾勾的望着李青,李青古井无波,十分淡然地回望着他,许久,他轻轻点头:“如果我去平叛,我想…我应该赢不了燕王。”
“如果给你二十万大军呢?”
“赢不了,我没那本事。”李景隆摇头道,“燕王常年用兵,而我只是纸上谈兵。”
“五十万呢。”
“赢不了,根本赢不了。”李景隆直摇头。
都是场面人,话说的太白就没意思了,李青已经明白了李景隆的意思,于是也没再问。
朱允炆削藩,把勋贵是彻底逼到了绝路,文臣日益跋扈,这还不到一年,就有骑到勋贵脖子上的态势。
再加上勋贵、藩王,那层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……
长兴侯耿炳文,曾是徐达部下,燕王是徐达女婿,二人曾在军中常以叔侄相称……
武定侯郭英,郭英之妹嫁于太祖皇帝,郭英长子娶了永嘉公主,郭英不仅是太祖皇帝的大舅哥,还和太祖皇帝是儿女亲家
这下,他总算理解了老朱为何那般压制文臣了,砍了一批又一批,杀了一波又一波,现在看,老朱这么做,不是没有道理。
他们的贪婪,比武将要可怕的多得多!
不过…他们太急了。
上来直接用最简单粗暴的办法,勋贵不炸锅才怪。
再想想朱允炆说的军中人心浮动,不由有些好笑,这哪是浮动啊,简直就是浸透火油的干柴。
当然,文臣如此猖狂,和朱允炆脱不开关系,当朝皇上明摆着站文臣,他们当然有理由猖狂。
所以以上分析,大明战神李景隆和耿炳文打假球,朱棣才会赢。